
24小時心電圖檢查
24小時、靜態心電圖檢查
24小時心電圖檢查 可以彌補靜態心電圖之不足
當有病人感到心跳不舒服,又或者突然會暈倒失去知覺,再加上醫生作初步觀察,覺得病人的情況有可能是其心律不正問題所引致的話,通常都會對病人採用心電圖檢查之方法,以清楚了解病人是否有這樣的問題,而靜態心電圖便是其中之一種檢查方法。
靜態心電圖檢查之進行不帶侵入性,而且檢查快捷方便和無痛(不過要注意的是,作這項心律不正檢查時所用之電極乃是以膠帶或膠粘劑附著的,這或有可能對皮膚造成刺激,如果檢測者對膠帶或膠粘劑一類物品有過敏的話,要先告知醫護人員,以作合適處理)。醫生只需要藉著收集及分析檢測者由心臟產生的弱電流,留意其心臟機能之變化,繼而可診斷出其心臟的問題,除了心律不正檢查外,還有心肌梗塞、心臟傳導系統異常等也可檢查得到。因此,這項檢查通常會作為最初步的心臟檢查方法。
靜態心電圖的局限
靜態心電圖檢查也有一些局限,例如它要待檢測者處於靜止狀態時,才可作心律不正檢查,所以一些因作運動時才會誘發的心臟毛病,例如冠心病或隱性心律失常等,只憑靜態心電圖或難以檢查得到。再者,有關上述情況、病徵,如果並非經常發生在這病人身上,又或者其心律不正只是間歇性出現的話,這類情況若果只靠靜態心電圖來作檢查,其實是不能作出一個十分準確之診斷。那麼要採用怎樣的心律不正檢查方法才合適呢?
對於這種間歇性心律不正的問題,醫生或會安排病人要隨身攜著一小型記錄裝置心電圖機,這儀器能夠在病人的日常生活上,清楚記錄其心跳現象。如此心電圖檢查方法,可以清晰準確記錄病人是否有間歇性心律不正的問題,又或是心律失常的情況。常用的檢查、記錄方法,包括有24小時心電圖機,又或者屬間歇性的心電圖機,而上述的心電圖機可安排48小時(兩天)、72小時(三天)、1星期、2星期、3星期、以至1個月進行的都有,視乎病人的狀況而定。
藉心電圖檢查 對心律不正嚴重程度評估更精確
有關以24小時心電圖作檢查方面,大家或會覺得24小時真的很足夠,但又為何還要用上其他更長的時間安排來作心律不正檢查呢?在此,先得解釋24小時心電圖的檢查方法是怎樣。顧名思義,24小時心電圖就是一種特定方法在24小時內記錄病人的心跳情況。當準備進行這種心律不正檢查前,醫護人員會先在病人身上貼上心電圖電線,這些電線乃連接著一小型記錄裝置之儀器,它可將檢測者的每一下心跳都記錄下來,之後醫生可參考這些記錄,以評估檢測者會否有心律不正的問題,這方法也可彌補靜態心電圖之不足。
但要了解的是,有很多時候心律不正未必會在全日24小時內發作,有些情況是隔數天才會出現一次。所以若果採用24小時心電圖,只一整天時間都未必能夠捕捉到心律不正發作之情形,亦因此醫生會安排較長時間的心電圖檢查,包括長達1至4星期的心電圖機,這樣檢測者得需要每一日都佩戴相關儀器,如感到有心跳不適的情形,就可以按紀錄掣,之後心電圖機會將按掣前的1分鐘及按掣後的1分鐘內的心電圖完全紀錄下來,醫生憑著這些記錄詳情,可以評估及診斷檢測者是否真的有心律不正之問題。